首页 >> 新闻 >> 财经 >> 财经要闻 >> 正文
  • 糊说 | 关于读书的建议

  • 时间:2019-05-09 新闻来源: 北京视窗
    •  - 糊  说 -

       

          今天来说说读书吧。

          在教室,写字,静坐,读书,都是主要功课,也是帮助大家拓宽眼界,扩容认知的最主要途径。

          读书的难度在我看来,核心是这三个:读什么,如何读完,读完如何实践。

          想与大家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感受与想法。

      👇

      一 | 读什么

       

      1 | 亲自

          该读哪本书,与写字选帖是一样的问题,没有相当的背景知识,就没有判断的依据。

          现下大家都忙碌,所以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,能读到一些好书,或者可以有一些捷径可以直接吸取精华。这也是大家总是希望获得一个推荐书单的原因,想要从别人的阅读感受里找到指引,也对自己的判断不足够自信。

          如果缺乏独立思考,在网络时代生存确实很辛苦,任何奇葩想法都能找到同类而狂欢起来的时候,独立的原则和标准就显得尤其珍贵。用别人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,用轻视他人来武装自己,因人废言的盲目,这大概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陷阱。

          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他人的体验永远无法代替自己亲身的感受。

          每个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都是唯一的,你的蜜糖是他人的毒药,这是常有的事,当然也不是坏事,世界因为多元才有趣。连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场景,阅历带来的想法都不一样,何况他人呢。

          只安静好好用功成长就好了。

       

      2 | 致广大

          可以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,或者一个喜欢的作者入手,不要只读一本,一个主题最好能读一个系列,渐渐就能够摸索到那个领域的内在逻辑和线索。为什么这个作者这样说,那个作者那样说,作者写作生涯中的前后观点变化,如果你留心,都很有意思。

          所谓的扩容认知,先是要有量的积累。尽精微之前是致广大。

          兼听则明,一件事情,你分别听了五到十个人的描述,就会有一些自己的判断,如果从开始就只有一个信息通道,那么你很难有判断的客观性,只能俯首认同,因为毫无选择的余地。

          从不同的角度,立体地理解一个人、一件事、一本书,才会集齐比较完整的拼图,而不是盲人摸象的局部。没有整体观照下的局部,往往就是曲解的开始。

       

      3 | 先有目标

          与大家分享我最近读书的感受。

          前段时间,大家开始催着我开画画课,但是我也一直不想只是教大家画画而已,就像教室的写字课也不只是写字一样。

          我想做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以画画为线索的亲子美育课,让妈妈和孩子都能获得审美的享受,成为最好的伙伴和朋友。在审美这件事上,也许我们都是孩子,用孩子的天真的方法学,可能更容易。

          有这个想法之后,我就展开了阅读,最近一口气读了东西方美术教育的好多论文和书籍,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差异,围绕着艺术教育的主题,如何理解创造力,以及好的审美品味是如何培养的,东西方有诸多不同观点,结合过去8年的教学实践,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。

          读书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的信息,而是愉快地浏览,深入,最后启发的是自心。每多读一本,就会激发新的思考,以书本作为思考和打开自己的契机。

          所以阅读一定要先有一个目标,带着问题,才能有收获。如果没有问题,只是泛泛地看,同在手机上的碎片式阅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。

       

      4 | 不挑食

          能够带着问题看书了,接下来就需要放下对兴趣、对个人喜好的执着。兴趣是一把好钥匙,但过分重视自己的兴趣就会形成思维上的营养不良,大脑偏食。

          很多时候我们选择阅读往往是凭兴趣和已知,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难度之内原地踏步。这就像总有同学表示自己喜欢的字帖没有写够,“老师我喜欢哪个哪个帖,我想要多写一段时间。”老师不是不关心你的喜好,但我想不是只满足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进步的。

          老师的任务是把你畏惧的难度拆分开,变得可接受,然后带着同学往前跑,我可能的确没有那么关心每个个人的喜好,因为喜欢往往是因为心里对此更为熟悉。当你熟悉了下一个书家,下一个字帖,你也会自然爱上的。

          我更关心同学的技术和审美结构有没有建立好,上完课之后,大家有大把的时间去写自己喜欢的帖,但有意思的是,往往是“不挑食”的同学在课程结束之后,还在坚持写字。技术的基础打得好,写什么都很开心,而总在抱怨喜欢的帖没写够,希望自己主导学习节奏的同学,过一阵就不写了。

          有时候,所谓喜欢的帖没写够,是不是给自己的一个拖延的借口呢。

          读书也是如此,不能只读自己有兴趣的。好的精神头要留给一些读起来很费劲的书,费劲恰恰说明它超越了你的舒适区,那个费劲的感觉就是进步的感觉。慢慢你就会爱上这样的感觉,就跟爬山很累,走平路不累,但舒适的平路无法带来高度的进步啊。

          所谓费劲,就是在不熟悉的概念和上下文中,理出一个线索,或者在一个时间轴里面,梳理出内容发展的节点和规律。

          选书是个说不完的话题,除了多看书单推荐和同类型书籍的延伸阅读,也可以更多地回归最传统的买书方法。有时间多逛逛书店,在那里,你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一个分类下的不同书籍。

          虽然现在网上买书很方便,但是把书拿在手里,翻看,感受自己是否可以读下去的那个感觉,还是最令人着迷的。

       

      二 | 如何读完

       

      1 | 养成习惯,书架分区

          如何有效率地读完,确实是买了书之后最大的难题。同学都说买书的节奏跟得上,读书跟不上。我想把方法分享给同学,说说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率。

          提高读书效率的第一条秘诀,书架分区。

          书架的整理工作是个体力技术活儿,每次整理书架都是需要打起精神做的事,但不论书有多少,都需要分类整理。

          不同类型的书要归类,最重要也最简单的分法,就是把书分成读完的和未读的。

          这个分类方式,能最好地解决“买完书即完成任务”的毛病。因为已读的书架上一直空空如也,会有点焦虑。这个压力,可以让你积极读书,填满书架上已读区的空格。或者,可以让你无比清醒地知道自己真正读完的书到底有多少。

       

      2 | 制定计划

          第二条秘诀,就是养成月初定阅读计划,月底总结的习惯。

          比如大家可以一个月选10本,或者5本,甚至最开始3本书作为阅读的目标。然后克期完成,很多民国的大家谈到读书的秘诀,都是这两个字,克期。就是在一定的期限内一定读完。就是给自己定一个截止日期。绝不拖延。

       

      3 |  随时

          秘诀第三条,不一定要用整块的时间读书。

          读书的时间要见缝插针,随身一定养成带本书的习惯,所有的等候时间都可以用来看书,飞机火车交通工具上都是读书的黄金时间,飞一趟美国至少可以看完两本书。只要有十分钟的空闲,你除了可以选择刷手机,也可以选择看几页书。

          很多时候,完美主义会成为我们的借口,由于想多读点,就对自己说,等以后有整片的时间再好好读。

          其实读书这件事,总是能读一页是一页,能多践行一点是一点。

          如果现在没有时间,只会越来越没有时间,真心觉得重要的事,就一定有时间去做。不是吗?

       

      4 | 用眼睛扫描

          秘诀第四条,就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读书速度问题。

          看书的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你对上下文的熟悉程度,所以,越读书越快,越不读书越慢。每个人都有眼睛扫视的能力,路牌上的字大都不是读出来的,是用眼睛扫描看到的。所以要养成用眼睛整行看字的习惯,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在心里念出来。

          要求自己每句都一定要懂是很多人看书速度慢的另外一个原因。

          听人说话,你只是被动地听着。看书也是这样的,试着让大脑看得进去内容,大脑会自行逐渐理解。如果一看就懂的,通常证明书的难度低于你的储备水平,而难一点的书,你往往需要看完才知道它真正的意思。

          完整的意思,通常都是要书看完了之后才会知道,想在局部就全部理解的愿望其实是在难为自己,尤其是逻辑清晰的理论类书籍。所以只需要坚持看完,就会自然看到能够融会、明了的部分。上课的时候,也常常有同学问我,老师,某一页的某一句话是什么意思。通常我都会请同学继续往后读,然后自己就明白了。

          其实在阅读阶段的理解通常是偏浅层次的理解,深层次的消化则需要借由笔记、实践,将书里的内容转化成自己可应用的知识。

       

      5 | 不动笔墨不读书

          秘诀第五条,看书的时候记得带一只红笔,或者铅笔。

          我的小笔袋里,始终都有好几只红笔,以备不时之需。看书的时候,习惯把你看到有感的重点勾画下来,我还会在书文字四周的空白处,记录一些阅读中间的想法,和古人书籍旁边的朱批类似。

          有同学说,很爱惜书,舍不得在书上划线什么的。但我觉得一个读书人对书最大的爱惜,不是把书干净地供起来,而是让它充分地成为你的一部分。书是用来读的,如何能读得更好才是正事,好好读完一本书,是对书最大的尊重。

          这些划线的部分,能很好地帮助你在下一步做笔记的时候复习重点。记录你最新鲜感受想法的文字,也会帮你在应用的时候提供线索。

          不动笔墨不读书,笔墨的第一步,就是习惯把重点记录下来。有些我特别喜欢的书,过一段时间我会再读第二遍,就会发现,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,感受会不一样,看到的重点也不一样,换一个颜色的笔,继续写感想。

          泛读后的精读,是个重复的过程,第一遍的时候往往觉得满篇都是重点,多重复几次书就读薄了,书能读薄,能精炼压缩,是读懂的过程。

       

      三 | 读完之后

       

      1 | 变得谦和

          接下来,说说读书完之后如何应用吧。

          首先,衡量一个人读书多少,并不是知识多少决定的。

          人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,如果读书多少变成了一种自我武装,与人为敌的工具,那么读书就变成一个负面的存在。

          我们读书,除了是为丰富自己的眼界,让自己所知更多一点,更重要的是借由浩瀚书海,让我们知道世界之大,个人所知的有限。人类所知的总和同宇宙相比,只是微尘,个人所知同人类知识总和比,又是微尘。

          了解自己是微尘中的微尘,承认自己无知的时候,会变得勤奋,也同时变得谦和。

          说话会变得圆融,不再那么满那么绝对,自大好胜的心也会变得柔和,变得愿意体贴理解他人。

          心中和眼中有了更长久的时空的纵深,对一时的得失自然就看淡了。

          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显得谦虚,修养好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     

      2 | 不忘

          读过一句诗,“读书不厌忘”,书看了,过几天就忘了,这很正常。

          看书不忘的,是天才,天才很少,我们都是平常的大多数人。

          对大多数人来说,不忘的基础有三个,层层递进。

          1. 重复的遍数足够多。

          2. 更多方式与感官参与记忆,不仅是被动地阅读。

          3. 变成了习惯的东西就不忘了。

          因此,有三个办法帮助大家读完书之后可以消化应用。

          1. 虽然不是每本书,但是读完觉得不错的书,一定要整理笔记。

          2. 笔记要常常复习。

          3. 书里面的内容,要提炼出来可以践行的具体内容,用行为验证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或原则。

          以上三条如果都试着做了,并且可以坚持,那么书里的内容也就不容易忘了,知行合一的东西很难忘。

       

      3 | 笔记

      小林老师的读书笔记,会写在一张A4纸上

          笔记不在于记得多,记得少,但准确是一个本事。

          笔记其实有好几种。

          有一种是大家通常都比较爱做的摘抄,把书上画的重点与金句摘录下来。这些句子就好像厨师做饭之前先需要配料,其实只是笔记的材料。我们看完书之后,有时候只记得一些只言片语,再过一阵,连这些金句都模糊了,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对内容做过系统立体的逻辑整理。

          真正的笔记,记录的是系统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纲领。不管是叙事类还是非叙事类的文字,一定是通过一段文字,表达一个思想的体系,一个逻辑关系,最后形成一个价值判断。

          我们做笔记,要记的不是衣柜里面的衣服,而是衣柜的分类系统。

          在暄桐教室线上课第二阶楷书学习力的部分,我讲过一种记笔记的方法,如果能把一本书的内容脉络层次放到一张A4纸上,这个梳理过程就是最好的分析理解的过程。

          对内容的取舍过程,逼着我们不断回到书中找寻意义的关系,沉淀重点,就像制作树叶的叶脉标本,把树叶泡在水里,经过一段时间,叶肉都被腐蚀,用刷子刷掉了,只剩下来树叶清晰外形和脉络结构。

          笔记记好了,放在一起,常常拿出来复习思考,就自然不容易忘。

       

      4 | 知行合一

          书籍读完了,到底在你身上留下来什么,是值得思考的事。

          天下的书读不完,很少有人能够把自己书架上的书读完,何况还有书店里,图书馆的。量只是是一个基础,最终要求的还是读书的质,质就是你消化的部分。

          你感受到了益处,书中的内容才真正成为了你的一部分。否则,也都是一种娱乐性的读书。

          人一生真正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书,我想不会超过20本,剩下的通常都是一些知识的积累。但真正的影响,并不是通过道理的形式存在在身上,而是用行动来验证的。

          否则,看过的书都像大海里坏了的渔网,水和鱼都从大网间漏过去了。就像吃下去的食物,没有运化吸收,直接被新陈代谢掉了。

          有些读书很多,但却并没有因此产生真正改变的读书人,我想问题的症结还是出在知行无法合一上。

          每次在线下课给同学讲完古籍之后,大家都听得很开心,古人微言大义的压缩营养包一旦释放开来,确实魅力非凡,但我总是会提醒大家,不论《老子》、《金刚经》读得再开心,都要将每节课的内容作为可练习的功夫,确实地练起来。

          关于读书,说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,读书让人变得谦和,变得安静。当然,并不是只有书籍一种形式需要我们的解读,你的人生,这个世界,都是一本更大的书,你能读到什么,是由你所决定的。

          但我很确定的是,当你发现自己不再享受批判与抱怨外界的时候,说明你把目光看向了自己,懂得了向内的观照。

          希望我们一起努力,每一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点。

          祝大家,敏而好学,用开放柔和的心面对崭新的每一页,每一刻,读懂书里的真意,读懂当下的珍贵。

       

      图、文 _ 林曦 

      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招聘信息 | 版权声明 | 网站地图 | 北京视窗
      地址:北京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2号通广大厦 投稿QQ:927569073 投稿邮箱927569073@qq.com
      Copyright © 2010 www.jingsc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视窗 版权所有